平埔文化

| | | | 社會組織 | 生命禮儀 | 宗教 | 日常生活 | 與漢人的關係 | 生計

 



平埔族人善酒,且以味酸為醇。傳統的釀酒分為紅酒和白酒兩種。紅酒的材料是沭米,白酒則是用米製成。喜吃腐敗生蟲的食物,例如獵獲小魚後,以鹽漬之,待其腐敗生蟲後再吃。獵獲鹿或兔時,醃其臟腹,使其蛆,平埔族人稱為『肉筍』,視為美撰。食物有白豆、蕃薯、稻、黍及獵獲物。平埔族人無廚灶,以三尺架架鍋於地。眾人環鍋以椰瓢食粥。雖懂熟食,但許多食品仍以生食為主,尤其是蔬菜。他們常將蔬菜擣碎後加鹽及大蒜等配料食用。獸肉和魚,大多用鹽醃來食用。也養雞。雞和寶冬瓜被認為是待客最佳食物。喜歡吃的水果是番石榴。

 


 



漢人入墾之前,馬卡道族的衣飾,僅婦女用鹿皮蔽下體而已。漢人來後,才懂得用青花布為衣。清中葉以降,平埔族人的衣服就越來越趨近漢人平埔族人也相當重視其他裝飾,「頭上珠飾,名曰沙其落;瑪瑙珠,名曰卑南苓;頸掛銀錢,約指、螺見及紅毛錢,瓔絡纍纍,名曰夏落;臂釧,東洋鐲銅起花鐲,或穿瑪瑙為之。手圈,名曰龜老。」「男婦頭貫骨簪曰打拉,所掛之珠曰立項帶,瑪瑙珠曰牙堵、螺牌曰夏力什素」「頂上掛瑪瑙珠、螺錢、草珠,曰真仔贊,耳鑽八、九孔,戴漢人耳環」。平埔族的飾品多使用瑪瑙珠、螺錢、牙堵及各種不知名的珠飾,每種飾物體積都很大。掛在項上或耳上都顯得頗為巨大,平埔族人認為如此才是美。在屏東平原上的平埔族人更有喜帶花和插羽毛的習俗。宜蘭地區因為產金,所以平埔族人的飾品也盛行金鯉魚。未婚少年男子(麻達)在遞送公文時,還在腰間繫上鐵片以發出聲響,一方面可由聲音大小來顯示男子行走的速度,另一方面可以嚇鬼。

 


鳳山八社的平埔族人將住屋稱為「朗」,基座用土築成,用竹做樑和牆壁,茅草覆頂,並織蓬為門。住屋除居住外,也講究裝飾。屋脊左右都要圈竹裹草如獸吻狀,族人稱為「律武洛」或「打藍」。除家屋外,還要築基座高過家屋一倍以上的「圭茅」,以儲藏米穀。部落四周會植竹木以成防衛系統。噶瑪蘭人所住的房子,則將大木頭挖空倒覆為頂,上下貼茅,用竹木加以支撐。這種特殊型制的房舍並不多見,清中葉以後的噶瑪蘭房舍多改用覆草為頂。

土磚牆茅草頂的漢式屋舍



對平埔族來說,造屋是部落中的大事。平埔族人將造屋稱為乘屋。子女嫁娶時,大多需要另造新屋。造屋時間多在豐年收成之後,也可隨時乘造。各族的居住型態不同,有些有底座,有些則無。有底座者需先費時興築基座。在造屋之初,須以鳥音占卜擇日,選好日子後,做高於地五尺的營基,周圍砌以石,中間填土。全社壯丁各持畚箕,併力合作,不日而成。勞以酒食,彼此均相助。正式造屋時雖因各族使用材料的不同而有異,但大致的情形是先立基柱,然後削竹為椽,編茅為瓦,成圓蓋,社眾再合力舉升此圓蓋置於木柱上。前後皆有窗扇,繪雕上漆,甚炫麗。但有的地方的房舍不是圓頂,而是方頂。

平埔族的交通工具-牛車



平埔族人若出門,身不離鐵。一定會帶刀,有的是方頭形狀,有的是尖葉形狀,長不超過一尺,非常鋒利。裝在木鞘內,橫繫在腰背上。平埔族人主要交通工具是兩條腿但在特殊場合也會乘坐牛車,此情形稱為遊車。遊車的目的除了趁新春拜訪親友,共享歡樂外,也讓未婚的男女青年更多認識交往的機會。

資料來源: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網站 

http://www.tacp.gov.tw/kids/fmkids.htm.台灣原住民的介紹